开封杞县第九届大蒜节签约项目33个 签约金额43.725亿元

2017-06-30 09:09:00|来源:大河报|编辑:万庆丽

【河南在线摘要】开封杞县第九届大蒜节签约项目33个 签约金额43.725亿元

蒜农在地里收获大蒜

【河南在线摘要】开封杞县第九届大蒜节签约项目33个 签约金额43.725亿元

大蒜市场内工人正在忙着整理大蒜

【河南在线摘要】开封杞县第九届大蒜节签约项目33个 签约金额43.725亿元

大蒜市场内工人正在通过传送带装运大蒜

    核心提示|火热六月,“杞蒜”飘香,又到了“金杞”牌大蒜上市的季节。6月29日上午,记者从“2017中国第九届(杞县)大蒜节”上了解到,今年杞县大蒜种植面积70多万亩,产量90多万吨。大蒜节共签约项目33个,签约总金额43.725亿元,“小蒜瓣”在杞县发展成40亿元的大产业。

    大蒜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杞县“大蒜村”、大蒜市场及食品加工企业,发现大蒜早已和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探访大蒜村——70%住楼房,一半家庭有轿车

    6月26日上午,记者驱车沿106国道一路向南,一进杞县境内,就不时看到道路两侧收购大蒜的仓库,每个仓库门口都停着大小不一的车辆,十几米长的大货车、七八米长的轻型货车、两三米长的三轮车……赤膊裸背的壮汉正忙着装卸大蒜,一包包大蒜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往全国各地。

    阳堌镇、柿园乡、城郊乡……雪白的大蒜被装进红色的尼龙袋内,整整齐齐地堆在村民家门口,上面盖着土黄色的草毡或黑色的遮阳布,雪白的蒜皮在脱皮机下堆成小山堆,微风拂过轻盈地飞起,犹如白色的精灵,抒发着丰收的喜悦。

    “杞县大蒜,最早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的,苏木乡苏木村、葛岗镇孟寨村、裴村店乡孟李寨村(音)等是最早的种植村。”开封市人大代表、杞县大蒜协会副会长、城郊乡平厂村支部书记翟渊启告诉记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蒜种植逐渐从几个村子发展到全县,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又带动周边县域的群众进行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平厂村位于城郊乡北部,全村共560户、2206口人,耕地面积1980亩,其中1400亩都是大蒜,是名副其实的“大蒜村”。村里楼房林立、道路宽阔整洁,翟渊启说,这都是大蒜产业带来的变化。

    据翟渊启介绍,上世纪90年代,在郑州从事建筑行业的他临危受命,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种植大蒜。

    “按照‘一推二带三帮’的模式发展,‘一推’就是推广先进种植经验,‘二带’是村干部带头种植,‘三帮’是帮助贫困户解决技术和资金困难,按照这个模式,全村从最初的400亩发展到现在的1400亩,家家户户都种大蒜。”翟渊启说,虽然期间大蒜价格起起落落,但总体来说,村民从大蒜种植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收益。

    “全村560户村民,70%以上的村民都盖起了楼房,春节前统计的轿车数量已经达到200辆,也就是说平均两户村民就拥有一辆轿车,我们村也成为全县数一数二的致富村。”翟渊启自豪地说。

    探访种植户——三层楼房和30多万的轿车,都是大蒜打下的基础

    2009年,翟渊启带头成立了杞县众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发展社员500多户,涉及平厂村及周边的豆寨、桂寨、仁里寨、朱寨、何寨等村。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大蒜品质、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成员利润,还使产品出口到国外,远销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

    今年70岁的胡家启已经种植大蒜十五六年,是平厂村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成员。说起大蒜,胡家启不停地竖起大拇指。

    “我今年种了8亩大蒜,其中3亩是早熟蒜,比正常大蒜早上市20天左右,价格高,1亩地能收入1万多元,剩余的5亩大蒜还能再卖2万多。”胡家启说,对早熟蒜来说,每亩产出的蒜薹就能卖1200多元,基本能包住肥料等成本,因此大蒜的收入是纯收入。另外,对于平厂村这样的“老蒜区”来说,蒜种都是去年留下的,不用再花钱买,又节省了一大笔成本,总体来说,今年虽然价格不如去年,但是收益仍然很可观。

    “加入合作社之后,还能享受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购买有机肥,每袋比市场价便宜四五十元,比如享受农业部门的补贴等,还有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科学种植,不但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大蒜品质,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胡家启说,通过十几年的大蒜种植,再加上平时打零工,家里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不仅盖起了三层楼房,还购买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生活越来越好,对大蒜产业也越来越有信心。

    和胡家启一样,44岁的李国胜同样是平厂村种植大蒜的“老前辈”,他今年种了10亩大蒜——自家的3亩、租来的7亩。

    “去年蒜价高,10亩大蒜收入9万多元,今年价格低一些,也能收入5万多元。”李国胜说,忙的时候回家种蒜,闲的时候外出搞建筑,家里不仅盖起了三层楼,还购买了一辆三十多万的别克君越轿车。

    “他还准备在县城给儿子买房子呢!”胡家启笑着说。

    “儿子该结婚了,准备在县城买房给儿子结婚用。”李国胜嘿嘿笑着,“家里的房、车都是大蒜打下的基础,大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一大半,我早就认准种大蒜了。”

    探访大蒜市场——价格持续回升,日成交量两万吨

    27日一大早,葛岗镇曹庄村的王国勇就开着农用三轮车,拉着前一天从村里收购的7000多斤大蒜,进入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以下简称金杞大蒜市场),在热闹的车流里拥挤,在各个收购处门前晃悠。

    “准备卖啥价?”一位买主拦住车问价。

    “两毛六吧。”王国勇所说的价格,是每斤2.26元,由于大蒜价格已经稳定在两元以上,因此和买主讨价还价时,一般都省去前面的两元,直接说后面的零头。

    “你的蒜有恁好?市场上就没有超过两毛五的。”买主看了看王国勇车上的大蒜,虽然品相很好,但还是摇摇头离开了。

    “我这属于大混级,去村里收的价格就高,再加上装车卸车每斤扣除4分钱的工钱,实际上一斤只剩下两三分的利润,这一车下来也就是挣一二百元。”眼看没有买主前来询问,王国勇索性把车熄火,和记者聊起来。

    据王国勇介绍,大蒜直径在6.5厘米以上的,属于“大混级”,4.5厘米到6.5厘米之间的属于“中混级”,4.5厘米以下的属于“小混级”。

    “越大越白,品质越好,价格越贵,反之,散头的、个小的便宜。”王国勇说,他从5月份开始走村串户收大蒜,目前已经在金杞大蒜市场销售了7吨大蒜。

    关于收入,王国勇笑笑说“还不错”。

    金杞大蒜市场内,到处都是王国勇这样前来卖蒜的“二道贩”;地磅前,卖蒜的车辆排起长队;每家商户门前,收购、分拣、装车,忙得不可开交……

    “金杞大蒜市场是全省最大的大蒜交易专业市场,目前共有商户180余户,上周平均每天的成交量在两万吨左右,大都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大蒜市场负责人林涛介绍,进入6月以来,大蒜价格持续回升,目前已经稳定在每斤两元以上,整个市场的交易非常火爆。

    记者从杞县宣传部了解到,除了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外,杞县各乡镇还分布着大大小小30多个大蒜交易市场,专门从事大蒜经销的经纪人有两万多名,在广州、长沙、武汉、上海、西安等大城市设立大蒜销售网点,并通过“互联网+大蒜”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大蒜产业整体高速发展。

    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吸引了一大批大蒜深加工企业落户投产,不仅拉伸了产业链,也进一步增强了蒜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该企业生产的黑蒜、黑蒜月饼、蒜片、蒜粉、大蒜精油等产品。在该企业蒜片加工车间,,记者看到,经过剥皮、清洗、切片、漂洗、甩干、烘干等程序,只需要3个小时,大蒜就变成了易储存的蒜片。

    据该公司负责人潘亚峰介绍,目前该公司拥有存储量达到3万吨的冷库,年产蒜片1.5万吨,生产的黑蒜及大蒜精油等产品已经销售到日本、韩国等地。

    “杞县是‘中国大蒜之乡’,‘金杞’牌大蒜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50.24亿元,利用大蒜产业的带动,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互联网+’战略应用,杞县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县域实力稳步增强。”大蒜节开幕式上,杞县县委书记李明哲如是说。□记者周斌席小超文通讯员胡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