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两化”融合激发工业新引擎 2019年融合水平力争达全国一流
深度融合
2011年4月,郑州市被批准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2013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5年12月30日,郑州市入选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2016年12月20日,郑州市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正式开通,郑州市拥有了通达国际互联网的直连高速通道。一个个里程碑,见证了郑州信息化发展水平年年攀新高。近年来,我市将“两化融合”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线,探索出一条以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
工业化
试点先行 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
探索“生产+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模式。宇通客车通过智能工厂建设,产品研制周期从32个月缩短到16个月,生产效率从8小时生产13.3台增加到18.5台,提升了39%,单车制造能耗从3478元降到2606元,下降了35%。
探索“销售+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海马汽车的M6车型通过车联网,实现了人车智能互动,推动了海马从传统汽车产品制造商向产品服务整合供应商的转变。
探索“需求+互联网”的个性化制造模式。大信橱柜开发了392个标准化产品功能模块,实现整体厨房无限制个性化定制,每天可生产1000套橱柜,成为中国定制家居行业的龙头企业。
探索“平台+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模式。海尔郑州空调项目通过建设互联工厂,实现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全球模块供应商、销售、后期服务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互联互通,年产能600万套。
加快普及 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通过在企业管理、生产、设计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我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据统计,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85%以上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80%以上的企业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ERP)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65%的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50%的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50%的企业建立了企业门户的网站。装备数控化率达到35%,在采购和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率分别达到45%和40%。
全市工业企业设计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提升,管理成本明显降低,有效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
加强引导 不断完善机制促推进
为推动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郑州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郑州市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从2011年起,设立了每年额度为3000万元的市级“两化”融合专项支持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制造、虚拟制造、信息化全过程覆盖、工业互联网创新等领域。
深化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开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试点建设,推动生产过程向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推动面向“互联网+”的协同制造,鼓励企业实施众包众设、按需制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等新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到2019年,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全市两化融合水平达到全国一流。(郑报融媒记者 聂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