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古都洛阳 传承与创新并肩起航

2017-06-12 19:56:3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万庆丽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高飞):900多年前,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途经洛阳时曾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时隔千年后的今天,洛阳成为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场城市。一座小小的城,如何承载大大的梦?6月9日至1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中外记者及其他中央、河南省内媒体记者循着古人的足迹,走进了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都,探寻洛阳的古之兴盛与今之繁荣。
  牡丹之都 “花”开丝路
  洛阳,享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以牡丹文化著名。来到洛阳,不得不看的便是国花牡丹,而洛阳牡丹瓷如它象征的中国文化一般,永不凋谢。6月10日上午,“2017CRI中外记者看河南”采访团来到李学武牡丹瓷生产基地。
  早在东汉之后,洛阳就是古代商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瓷器从这里走出国门,载着中国文化远播海外。牡丹瓷,因制造国花牡丹而得名,是一种将洛阳牡丹文化与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有机融合后诞生的新派艺术陶瓷。
  【右上标题加摘要】走进千年古都洛阳 传承与创新并肩起航
  李学武牡丹瓷展厅中陈列的艺术品(摄影 王高飞)
  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千年古城洛阳新的生机,李学武牡丹瓷紧跟时代步伐,以传承和发展唐白瓷烧制技艺为基础,融合众家陶瓷技艺之所长,将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融于一体,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城市艺术、家装艺术、陈设艺术、个性化定制、饰品艺术和生活艺术瓷六大系列和千余个品种。从工艺品的形态上,除了有国花牡丹,李学武牡丹瓷还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制作出唐韵仕女、丝路妞妞、“一带一路”吉祥礼等,更易于走向世界,传播洛阳文化和中国文化。放眼望去,古丝路不仅变得更宽广、更绵长,绽放的花朵也更绚烂、更芬芳。
  时至今日,牡丹瓷已成为洛阳、河南、乃至中国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牡丹瓷精品,还被中国外交部选用为中国外交礼品,是发展中外友谊的重要“使者”。如今的李学武牡丹瓷将通过“一带一路”,把代表着富贵吉祥的牡丹瓷带给丝路沿线国家,让唐白瓷回归世界,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未来。
  来自土耳其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籍记者爱达(Madilet Eda)在来洛阳之前就听闻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此次采访让她觉得洛阳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个现代感十足的城市。爱达说:“看那些牡丹瓷觉得像真的牡丹花一样。陶瓷技术把历史和生活元素结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龙门石窟 纳新传古
  若说牡丹展现了洛阳的柔美,那么龙门石窟便彰显出洛阳的阳刚。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洛阳魏唐盛世的遗珠,龙门石窟因独特的历史价值,天然担负起彰显洛阳城市特色、展示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现实责任。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宗教、建筑、书法、舞蹈、服饰、美术等方面的实物史料,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仅有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游客,还吸引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向往的海外友人。
  【右上标题加摘要】走进千年古都洛阳 传承与创新并肩起航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摄影 王高飞)
  保护好历史古迹,就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龙门石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保护传统不是因循守旧,为了将文物背后无声无形的历史文化进行“活化”,让游客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洛阳市利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优势资源,创造出新的旅游模式。
  2015年7月,龙门石窟推出“互联网+智慧景区”服务,到2016年7月,龙门石窟进入旅游大数据时代,通过官方微信、微信支付旗舰景区、中英文免费电子语音讲解、“龙门幸运漂流瓶”、“测佛缘”、“龙门相册”、“拜卢舍那•上心香”等一系列智慧旅游服务功能和互动体验项目,让文化遗产走进了民众的生活,融入了时代元素。数据显示,近两年龙门石窟通过智慧旅游服务及智慧旅游体验项目,与近280万海内外游客建立持久、紧密、便捷、互动的连接。
  来自巴西的外籍记者拉法埃尔(Rafael Fontana)说,“龙门石窟体现着中国的历史变迁,从这里可以看见,当时的中国已经国力强盛。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物古迹,令人震撼。”
  溯源立本 博物藏珍
  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系列活动之一,河南博物院携手洛阳博物馆主办的“丝绸之路与中原”文物展于6月10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文化瑰宝和珍贵遗存。得益于此,始建于1958年的洛阳博物馆成为洛阳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馆内藏品丰富,华夏文明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在这里可见一斑。
  【右上标题加摘要】走进千年古都洛阳 传承与创新并肩起航
  由河南博物院与洛阳博物馆主办的“丝绸之路与中原”文物展于6月10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洛阳博物馆供图)
  此次展览集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巩义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200余件,通过丝路萌芽、丝路开启、四方通衢、八方来朝、丝路展延五个部分,引导观众重温华夏文明兴盛、发展的过程,以及丝绸之路为文明融合做出的贡献。战国琉璃球,汉代人形柱陶楼,北魏赵安香造像,唐三彩孔雀杯,宋陵石刻客使头像,明代万历号沉船出水的青花瓷器等都是首次在洛阳博物馆展出,品类丰富,观赏性高。
  为了迎接此次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活动,洛阳还展出了“丹青记忆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通过艺术的方式再现了遗产地独有的历史底蕴、文化特征和人文风情,诠释了文化遗产的精深内涵,不仅让人们领略到文化遗产的艺术之美,更让人们感受到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历史见证 小城大梦
  行走洛阳,每一步都是对历史的丈量。6月11日,记者团参加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开工奠基仪式,这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两年多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将向公众呈现最早中国都城的历史风貌。
  为了保护好夏商文明的重要遗址,各级政府对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项目给予大力支持。项目占地208亩,建设规模3.1万平方米,总投资6.3亿元,计划于2019年10月建成。届时,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将成为全国最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
  【右上标题加摘要】走进千年古都洛阳 传承与创新并肩起航
  6月11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在洛阳举行。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在奠基仪式上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和考古公园的建设,是让埋藏在伊洛平原的文物、书写夏朝历史的文献“活起来”的典型项目,有利于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
  隐藏于洛阳中的二里头不断改写着中国之最:发现中国最早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中国最早“紫禁城”——宫城、中国最早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中国最早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并首次在宫殿区发现成组贵族墓及随葬的绿松石龙形器,用于祭祀与宫廷礼仪的青铜酒器、乐器、武器、玉器的出土,昭示着早期王朝的礼制传统。这座小城,藏着数不尽的历史,日益显现出厚积薄发的力量。
  来自尼泊尔的外籍记者拉姆萨尔(Lamsal Lamxi Prasad)感叹道,“此行让我领略了洛阳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信这座位于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城市将延续它的辉煌,继续在自身发展繁荣与国际交往合作中绽放光彩。”
  千百年前,驼铃和瓷瓶在这里叮当作响;千百年后,古城洛阳卯足力气扬帆起航。凭着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积极创新,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办城市花落洛阳。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积淀下,洛阳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工作,建好丝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国梦贡献洛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