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非遗活动

2017-06-08 15:34:14|来源:北京青年报|编辑:李胜兰

       今年6月10日是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在非遗资源荟萃的首都北京,推出了内容丰富的民俗展演、非遗展示、手工艺体验等活动,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多年来北京非遗保护成果,推介非遗发展创新的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今年以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相继印发,为北京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北京市文化局的指导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面向社会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索非遗保护工作新模式,组织各区开展普查、调研、培训、研究,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上不断创新。社会机构、非遗爱好者也纷纷加入,成为政府保护力量的有力补充。非遗发展要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近年来,一些适合生产性保护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中医药炮制和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日益活跃在大众视野,走进首都市民的生活,以丰富多样的门类、风格、形式,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古与新结合、传统与前沿相融,非遗技艺不再门庭冷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显著。

       100天,让非遗融入时尚生活

       进入6月以来,北京市各级的非遗保护部门比往常更忙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马上就要到了,非遗工作人员正在精心准备各具特色的非遗大餐,计划拿出各自的看家项目,好好在老百姓面前亮个相。作为北京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点活动,在北京市文化局支持下,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正在紧张地筹备中。外界都很好奇,从6月10日到9月10日,“100天,让非遗融入时尚生活”的大赛口号真能实现么,古老又传统的非遗在设计师的手中能变出什么花样?

       其实,非遗时尚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两年,随着北京市非遗保护部门多渠道、不间断的宣传,人们对“非遗”的概念已不再陌生。内涵丰富的非遗项目不再只是老一辈的儿时回忆,他们被重新拾起,在大街小巷展现;非遗传承人也不再只是独自坚守的垂垂老者,大学校园里,年轻人正满怀好奇渐渐走近它的真谛;非遗也不再只是流行于中国的民间艺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它是让各国来宾爱不释手、赞不绝口的“中国礼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彰显……在保护非遗本体的同时,非遗工作者一直也在思考,如何丰富非遗的表现形式,拓宽其走向市场的渠道,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

       非遗是古老的,也是鲜活的

       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9号名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小院里,这里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做一个实验,只为了证明一件事:非遗是古老的,但也是鲜活的、时尚的、被时代所需要的。为了验证这个事实,2015年、2016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设计大赛相继举办,600余件复古又新潮的设计作品颠覆了人们对非遗的传统认知,他们涉及各类生活领域,这些作品创意新颖、独特,为非遗的新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很快,6月10日,第三届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将鸣锣开赛。 此次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全面升级,全市联动,得到了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支持,16区的非遗部门都将晒出各自有特色的非遗项目。100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创客”将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亲密接触,为传统工艺融入最新潮的设计理念,让非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常物件走进我们的生活。

       今年的北京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主会场位于西城区月坛雅集传艺荟,将为16区的精品非遗项目开设“非遗的前世今生主题展”,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便可以了解这些项目和传承人的具体情况;掌上“一米之内”视频非遗体验,则将制作完成的50部北京市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视频上传至各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官方微信上,对感兴趣的项目,设计师可直接通过微信沟通、了解;线下“一米之内”传承人展示、互动板块,利用学校场地、北京市各区非遗传习基地等平台开展传承人现场互动活动,开设传承人公开课,使参赛者深度了解非遗项目。大赛还与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紧密结合,启动微信报名,操作简单。

      “非遗”吸引年轻人

       听说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又要举办了,北京的“90后”小伙潘宇辰跃跃欲试。前两届大赛他都参加了,并拿出了不同的设计图样。那时他还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今年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此前与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深入接触,让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着迷。现在他正在研究的是中国传统的掐丝、点翠技巧,希望能再创作出些不一样的东西。

       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愿意了解、学习甚至以此为业的想法,这让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溯很欣慰。作为一家专注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传承和产品销售的公司,秦溯这两年一直在苦苦思索怎么把曾经皇宫御用的宫毯推向市场。“上好的宫毯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价格高,买回去大多作收藏用,销路很窄。”秦溯说。2015年的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中,有一位学生提取了宫毯中的极品“盘金毯”的花纹,设计出了一款披肩,让秦溯的心里一喜。“这对我们是种启示,宫毯里的花纹可以提炼出来,做成包或作为衣服领口的装饰,穿出去时尚又有气质。”秦溯说,如今,秦溯的公司只要来了新学徒,他不只让传承人教给手艺,还送他们到北京服装学院学习,开拓年轻人的思维。

       首都“非遗”传承保护成果令人可期

       实现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文化部门不遗余力,更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全民中树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对非遗保护投入资金1.355亿元,颁布《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研究和保护工作,实施“名家传艺工程”,推进了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极大鼓舞了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有了这些工作基础,“十三五”期间首都非遗传承保护成果令人可期。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发现、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今后,北京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持续深化与社会力量、首都院校的合作,宣传大赛成果,吸引更多青年设计人才的加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不断整合资源,丰富大赛内涵,尝试开展非遗设计、营销方案征集大赛,搭建非遗传承人、年轻设计师与文创企业对接的平台,进一步推动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文/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