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回厉害了! 晋级全国“新一线”城市
昨天,第一财经旗下数据新闻项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郑州凭借交通枢纽等优势,位列15个“新一线”城市第12位。
这份榜单的评选,不仅看一个城市的GDP,还考察交通、物流、餐饮、消费,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飞机准点率、淘宝订单量也包含在内。
大郑州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快来看看吧!
【最新消息】
郑州上榜“新一线”城市
从338个城市中脱颖而出
5月25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上海发布了《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地位不动摇外,新一年的15个“新一线”城市揭晓,郑州今年榜上有名,排第12名,在大连、东莞、宁波的前头。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表示,榜单是依据最新一年的160个品牌商业数据、17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做出的排名。他们的数据合作方包括滴滴、支付宝、美团、大众点评、优酷、京东和高德地图等,覆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宁波。
对比2016年度的榜单,15个“新一线”城市发生了不少变化。
首先,多了两个“新同学”:郑州和东莞;其次,苏州进步明显,从第13名跳到了第7名;两个去年的“老同学”厦门和无锡则退出“新一线”,降为二线城市。
【分析原因】
郑州主要凭借的
是枢纽地位
新上榜的郑州和东莞,无疑是这个榜单里最抢眼的。东莞凭借的是商业资源、电子制造,郑州凭借的是交通枢纽地位。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分析中总结,郑州的排名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城市枢纽地位改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举了一个例子,2016年10月,郑徐高铁开通,郑州通过高铁连起了河南、安徽、江苏3个省份,盘活了中原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
加上之前米字形高铁的建设,现在,郑州能通过高铁直接抵达129个城市,在全国高铁直达城市数量排名中排第6位。
除了高铁,郑州航空港区、铁路货运、高速公路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榜单评选】
评选“新一线” 主要看五个指数
这份榜单是如何评选出来的呢?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表示,今年的排行榜沿用了2016年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则包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翼、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院长邹军等。
在这五大指标里,郑州分别表现如何?《第一财经周刊》编委、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为河南商报记者做了解读。
最“突出”:城市枢纽性指数
郑州排名:第7名
亮点:飞机准点率也考虑在内
在5个指标中,城市枢纽性指数占比18%,主要从交通通达度、物流通达度、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三个方面来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高铁站点数量、铁路可直达城市数量、高速公路3小时直达城市数量、物流配送站点数量等。有趣的是,民航进出港准点率也在考量的范围内。
点评:
从5个维度综合来看,交通枢纽性是郑州的优势,随着更多高铁线路的建成开通,以及公路、民航航线的联系加强,它的交通优势可以有更大的提升。借助这个优势,郑州可以在物流、商业辐射等领域强化区位优势的发挥,使得郑州能够真正成为中原地区的绝对枢纽,并且带动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最“意外”:生活方式多样性指数
郑州排名:第9名
亮点:郑州餐饮多样性超过武汉、南京
在5个指标中,这一指数占比达20%,考察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餐饮种类的丰富程度、电影票房、书店和咖啡馆的数量、淘宝订单量、旅游意愿、机票订单量、健身房数量等。
作为一个吃货聚集的城市,大郑州在餐饮方面的成绩显然不会差。
点评:
生活方式多样性中,郑州表现较突出的包括餐饮多样性——超过了武汉、南京等城市,这说明郑州的餐饮选择面很广并且包容度很高。更宽泛点说,对文化的包容和吸纳力不错。当然对比一线城市,这种多样性还有一点差距。此外,文娱、运动和消费上的表现也都不错,都达到了新一线城市的前十位。
评选标准
商业资源集聚度指数×0.24
城市枢纽性指数×0.18
城市人活跃度指数×0.18
生活方式多样性指数×0.20
未来可塑性指数×0.20
其中,郑州在城市枢纽性指数中得分62.69,在前十名城市中排名第7;在生活方式多样性指数中得分66.56,在前十名城市中排名第9。
【延伸阅读】
河南其他城市排在哪儿
《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共评选出一线城市4个,新一线城市15个,二线城市30个,三线城市70个,四线城市90个,五线城市129个。
其中洛阳排在三线城市第11名,跟在扬州、三亚、呼和浩特等城市之后,南阳也在三线城市之中。新乡、信阳、开封、商丘、许昌、安阳、平顶山、驻马店、焦作、周口被列为四线城市。(河南商报记者 李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