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许昌人”:发现地将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发掘现场
许昌人1号头骨3D虚拟复原图
1号头骨顶骨出土后团队合影
李占扬工作照
地理位置偏僻,灵井“许昌人”遗址却像一块文化“磁铁”,吸引着来自美国和非洲的古人类研究专家,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实地踏访;面积不足500平方米,却接连发掘出45件珍贵的人类头骨碎片化石,成为1949年以来国内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最多的遗址;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田野,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排名榜首……
5月12日,负责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许昌市移交“许昌人”1号头骨复原模型,“许昌人”发现者李占扬被许昌市委、市政府授予“许昌市荣誉市民”称号。未来,“许昌人”遗址将建设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在20世纪,元谋人、蓝田人的发现让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写入了中小学历史课本,成为中国人必备的常识。文化底蕴厚重的“许昌人”,将给历史文化名城许昌增添什么样的光彩?
A
特殊仪式——“许昌人”发现者成为许昌荣誉市民
带棱角的旧石器、粗大的鹿角和象腿骨,还有按古人类头骨面貌复原的模型,静静地“躺”在许昌博物馆的玻璃柜中,不到3个小时,引来数以千计的参观者。这些从灵井“许昌人”遗址挖掘的化石,身上隐藏的秘密距今已有10多万年。
5月1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仪式——“许昌人”1号头骨复原模型移交暨授予李占扬“许昌市荣誉市民”称号仪式在许昌博物馆举行。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许昌市移交的“许昌人”1号头骨复原前为若干断块,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通过对“许昌人”1号头骨化石的构造分析,采用电脑三维技术精制而成。
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许昌人”遗址保护利用,将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纳入《许昌市2015—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列为许昌市“十三五”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多次批示或实地调研,指出要站在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建设的高度,加强对“许昌人”遗址的保护工作。许昌市市长胡五岳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授予李占扬先生“许昌市荣誉市民”称号,褒扬李占扬及其团队为“许昌人”发现、研究、宣传、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
“许昌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共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李占扬先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许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相锋说:“授予李占扬先生‘许昌荣誉市民’称号,凝结着他对许昌文物事业发展的心血和奉献,更饱含着许昌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许昌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能够成为这座城市的‘荣誉市民’,既是荣光,又是鞭策。”从许昌市副市长秦春梅手中接过“许昌市荣誉市民”证书,李占扬表示,这不仅是给予一个人的荣誉,更是许昌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许昌人”遗址考古团队的厚爱。作为许昌的一员,他将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这个城市,投身“许昌人”遗址发掘、研究,在考古、科技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提升许昌知名度、美誉度贡献绵薄之力。
B
水落“石”出——十余万年前的“许昌人”露出真容
从许昌市区出发,沿许禹快速通道西行15公里,便到了位于建安区灵井镇的“许昌人”遗址。
灵井“许昌人”遗址,过去是一方泉水经年不息喷涌的池塘。当地文化研究者赵明周说,灵井泉水口感甘纯,且旱不涸、涝不溢,十分神奇。清《许州志》记载,“灵泉瑞溢”为“许州十景”之一。
1965年,中国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从村民挖井取出的泥土中发现了古生物化石、打制石器、细石器,自此,这一以泉水为中心,包括湖相、漫滩相(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浮出水面”。但此后40年中,灵井泉水一直处于涌流状态,原生地层全部被水域覆盖。
2005年4月,因附近煤矿透水,灵井等一批泉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露出原生地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将这一重要情况上报,请求对这处史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从那时起,以李占扬为领队的考古发掘队,连续12年在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其中有拼搏的艰辛与汗水,更有收获的欢笑与自豪——
2007年,在9号探方深5米处发现“许昌人”1号古人类头骨,轰动全球考古界,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且排名居首;2014年4月,发现27块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被命名为“许昌人”2号;2015年5月,首次发现古人类肢骨化石,入选2015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最重要、最关键的“许昌人”1号是如何发现的?
回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李占扬的眼神散发中着光芒。那是2007年12月17日,考古队结束考古挖掘的最后一天,他正在写年度总结,突然接到了9号探方技工曹秀梅的电话,这个年轻的女技工话语有些激动:“发现了一块圆圆的骨头,边缘有骨缝,很像是人头的顶部。”
李占扬一下子站了起来,他短促而有力地回应:“停下来!全部停下来!看好现场,我马上到!”
看着从灰绿色的湖相沉淀物中发现的、尚未完全挖出的头骨,李占扬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毫无疑问,那是古人类的头骨化石!
55岁的李占扬曾主持了震惊中外的南阳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发掘工作,他说,来许昌前自己有两个心愿,一是能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叠加地层,二是能发现古人类化石,后一个愿望,对古人类学家来说,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12年的坚守,“许昌人”的发现,使他实现了古人类学家可遇不可求的梦想。
截至目前,灵井“许昌人”遗址共发现了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包括老年、壮年和未成年各个阶段,使这里成为1949年以来我国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最多的遗址。
C
“石”破天惊——“许昌人”或为华北地区现代人祖先
浩渺世界,人类究竟起源何处?“非洲起源说”、“多地起源说”是长期对峙的两种观点。
今年3月3日,由李占扬为第一作者的中美科学家研究团队在“代表人类自然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通过对“许昌人”古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得出了一项“石”破天惊的结论: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许昌人”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直接祖先。
他们认为,“许昌人”详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可靠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关键证据,证明现代人类起源是复杂和多元的,不是由单个地区起源而后扩散、取代的。
“‘许昌人’很可能是华北地区现代人的直接祖先。”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认为,“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西方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共同特征,很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的结果。
李占扬说,东亚大陆曾经有一段极度寒冷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被迫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那里的尼安德特人融合并进行基因交流。到了大约12.8万年至7.4万年,由于气候转暖,包括“许昌人”在内的东亚古人类又返回自己的家园。而且,这种因气候波动而进行的迁移可能有过多次。中科院院士、著名古人类专家吴新智认为:“‘许昌人’的研究发现,成为支持现代人‘多地起源说’的新证据。”
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埃里克·特林库斯教授评价:“‘许昌人’的研究成果将极大改变学术界对世界现代人类起源的认识。”
D
发展蓝图——明年开建“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
从长葛石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到禹州瓦店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的文化遗址,许昌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异常厚重,特别是“许昌人”的横空出世,使许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更古老,许昌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内涵更丰富。
如今的“许昌人”已经成为许昌市一张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片,灵井“许昌人”遗址成为我国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灵井“许昌人”遗址每一次“许昌人”考古遗址的重大发现,都会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大大提升许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灵井“许昌人”遗址的价值越大,保护的责任也越大。由许昌市文化部门牵头,在遗址边缘设置木栅栏,对遗址进行隔离保护,并实行专人专责保护,防止盗挖遗址和破坏文化现象的发生。当地党委、政府对灵井镇的发展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与灵井遗址保护规划相适应,对遗址周边的住房建设进行严格控制,为遗址保护展示预留发展空间。
5月12日,在“许昌人”1号头骨复原模型移交暨授予李占扬“许昌市荣誉市民”称号仪式上,许昌市公布了极富远见的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路线图”:2017年,按照高质量、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做好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项目立项和经费申报等工作;2018年,开工建设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力争用5年时间将之打造成为世界古人类研究交流的重要基地,为许昌市增添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文物保护展示区。
未来,一个集保护、研究和展示许昌古人类活动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将屹立在中原大地,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符号,散发出绵绵不息的华夏文化之光。(许昌观察记者 董学彦 王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