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人凑钱买咖啡 送给李师傅和工友

2017-05-12 08:54:37|来源:河南商报|编辑:万庆丽

【轮播图】埃塞俄比亚人凑钱买咖啡 送给李师傅和工友

李师傅拍摄的在埃塞俄比亚的输变电工程(部分)受访者供图

【轮播图】埃塞俄比亚人凑钱买咖啡 送给李师傅和工友

闲暇时,李师傅也会在埃塞俄比亚走走看看受访者供图

  第六次远赴非洲埃塞俄比亚之后,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李照学师傅干完手头的活,于昨天坐飞机回国。

  回国前,李师傅回想起几个场景:凝聚着大伙儿心血的设备,项目部里开辟的菜园,和当地结识的朋友互加微信好友,以及向当地学校赠送足球和图书。当然,李师傅还说起了和大家一起工作、好学的当地人,他当了小包工头后越混越好,据说已经进了埃塞俄比亚的“电力国企”。 

  【了不起的工程】

  非洲输电线路最长

  输送容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

  从2003年算起,这是李师傅第六次到埃塞俄比亚了。这次他作为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的一名质检员,主要做些后期工作。

  李师傅工作涉及的这项工程,是埃塞俄比亚GDHA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属于非洲最大水电项目复兴大坝水电站的送出工程,在2015年底竣工。

  官方信息显示,该工程是非洲输电线路最长、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也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海外竣工的规模和投资额最大的输变电工程。这个工程,不仅能改善埃塞俄比亚电网结构,还对促进清洁能源外送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有重要意义。

  这项工程曾有河南等数个省份的送变电公司参与其中,当时约1万名中外电力建设者在此挥洒汗水,李师傅就是其中之一。

  【了不起的工作】

  李师傅与同事们一起

  为了工程,付出很多

  1.效率惊人:“和老天抢时间、抢速度”

  “2003年第一次来埃塞俄比亚,也是变电站工程,那时候才230千伏。”李师傅说,而这次的工程更大,回想起来就觉得效率惊人。

  “这里一年分雨季和旱季,每年的4、5、6月份是小雨季,8、9、10月份是大雨季,雨季经常无法施工。”李师傅说。另外,有时想解决一个零部件问题,需要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久。

  当时,李师傅和同事们经常早上7点开工干活,加班加点到晚上。有时白天干不成,就晚上赶工。终于,工程竣工比要求时间提前了8天。

  李师傅说,可以说是“和老天抢时间、抢速度”。

  回想起最初的设备运输,李师傅说,那时把设备从非洲吉布提港运到埃塞俄比亚的工地,约1300公里的路程往往要用七八天时间。

  如今,吉布提港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已经有了亚吉铁路。这条铁路全长752.7公里,2016年10月5日正式建成通车后,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运输时间从公路运输的7天缩短至10个小时。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这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条跨国铁路,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

  2.留守员:别人都回国了,他留在当地负责对接

  留守员的生活是孤单的。2015年底工程竣工,2016年夏天,赵师傅被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派往埃塞俄比亚负责对接工作。

  在李师傅看来,留守员赵师傅很厉害。赵师傅从2002年左右,就陆续在埃塞俄比亚工作,至今在埃塞俄比亚待的时间加起来约十年。他不仅会说英语,还学了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能和当地人无障碍交流,时常充当翻译。另外,赵师傅还是二级厨师,于是在项目部就顺理成章地“身兼数职”了。

  赵师傅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一个人留守其实过得也不错,有活就干活,没活就在周末找当地朋友去钓鱼,或者在项目部当初自设的简易KTV唱歌,再学学外语。不过,2016年10月初,当地一度发生动乱,赵师傅只能待在屋里,大约一个月没有出门。

  好消息是,今年年底,赵师傅可能就能归国了。

  【了不起的友谊】

  李师傅与当地工人

  结下友谊,共同成长

  1.友谊:和当地人互加微信好友,还收到他们买的咖啡

  在输变电工程的施工高峰时期,李师傅说中方在当地雇佣的工人一度有两千名之多,“我们走在路上碰面了,当地人常对我们说‘China good’。”

  在学了些当地语言后,李师傅还会和当地人谈谈工作和生活,还和一些有手机的工人相互加了微信好友,大家会分享各自的照片,“他们那里不下雪,我把郑州下雪的照片发给他们,他们就一直感慨郑州真冷。”

  李师傅说,工程结束时,有人会把手机等物品送给当地人,而当地人还凑钱买咖啡送给李师傅等人,“但觉得他们挣钱不容易,就又拿钱给他们。”

  说起咖啡,李师傅想起当地人曾在节日时,邀请中方人员一同过节,盛装现制咖啡、学生表演,好不热闹。

  “大家关系很好。”李师傅说,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在埃塞俄比亚的项目部,还向当地学校赠送过足球、图书和电脑。

  2.成长:从工人到小包工头,现在进入“电力国企”

  中方人员和当地工人也一起经历了共同成长的过程。

  李师傅想起当地一名资深工人,最初这名工人做体力工作,后来他主动和中方人员交流,也乐意学习汉语和工程技术,慢慢就成了中方人员和当地工人交流的“中介”,慢慢的,他就带着一些当地工人组建起队伍,成了小包工头。

  前段时间,李师傅听说这个当地人进入了埃塞俄比亚的电力公司,“相当于在中国进入电力国企。”

  李师傅说想想也挺有意思,中方的项目部在当地需要雇佣工人时,找到这些小包工头,能更快招到合适的工人;需要管理时,也尽量交由当地人对工作时间、工作纪律等进行管理。这样下来,中方人员和当地的小包工头、管理者互相信任、尊重,保障了当地工人的权益,也有利于中方的工作。

  “有时候咱们还要组织当地优秀员工评选,给荣誉、发奖金,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李师傅说。

  【心声】

  参与建设这样的工程

  是践行“一带一路”的具体方式

  临走,李师傅想起了项目部的菜地,当年人们从中国带了菠菜、黄瓜、豆角、韭菜等蔬菜种子,在项目部内开辟田地种上,韭菜长成后能吃上韭菜馅饺子,简直是无上美味。

  项目部的墙外,就是变电站,那里的设备更是凝聚着李师傅和同事们的汗水。

  “能在这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展示个人和公司、乃至国人的风采,真的不错!”李师傅说,参与过的人再看到这里的电力设备,都会倍感亲切,也会回味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参与建设这样的工程,其实就是个人、公司、河南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方式。

  李师傅还记得,2003年第一次到埃塞俄比亚时,那里的中国人只有一两千,而现在在该国首都常驻的中国人就可以以万计了。还有修好的立交桥、铁路、轻轨,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果,而且李师傅发现,当地的很多新出租车,都是来自中国的力帆汽车。(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