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现18种中国新记录种
来源:北京晚报  |  2022-06-30 09:46:57

  原标题:北京发现18种中国新记录种 黑鹳、水毛茛等生态向好的指示物种频繁出现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这两年,全市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本底调查,已经记录87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18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同时,本市近年来还频繁记录到生态向好的指示物种,包括黑鹳、水毛茛等。

  累计发现

  87种北京新记录种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在完成一轮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整理相关数据,更全面掌握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

  目前,北京已经完成了2020年至2021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2021年,实地记录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65种,分属森林、灌丛、草丛、草甸与草原、湿地等类型;2020年至2021年累计记录94种。

  2021年北京实地记录各类物种共3702种,2020年至2021年累计记录6283种。其中高等植物1804种,脊椎动物371种,昆虫2580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0种,藻类475种,大型真菌803种。

  在2021年的调查中,实地记录北京新记录种17种,包括苔藓3种,维管植物1种,昆虫3种,大型真菌10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6种,全部为大型真菌。加上2020年的调查,北京市已累计发现了87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共计18种。

  90%物种被发现在生态涵养区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曹志萍介绍,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全市各功能区生物多样性情况各具特色。

  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优良,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也是全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95%以上的生态保护红线和97%左右的自然保护地均位于生态涵养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涵养区共有各类物种5578种,约占全市物种的90%,是北京名副其实的天然生物资源库。

  平原区生态建设修复力度空前,是生物多样性提升的重要潜力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原区(通州、顺义、大兴)共记录到各类物种1668种,包括对水陆环境质量敏感的黑斑侧褶蛙、对人类干扰敏感的萤火虫,以及对食物可获取性敏感的猛禽长耳鸮和雀鹰等。这说明平原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

  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改善显著,是广大市民直接接触生物多样性的集中体验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心城区共记录到各类物种2232种。包括鸳鸯、普通鵟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黄鼬、黑鳍鳈和黑斑侧褶蛙等市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表明中心城区虽人口密度较高,但仍保存有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区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较好的栖息地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最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

  2021年,北京首次开展了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其中,中心城区的植被覆盖指数优于全市集中建设区的平均值,东城区、西城区绿地服务指数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

  频繁记录到生态向好的指示物种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频繁记录到一些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一定指示作用的物种。

  水生生物中,如黑鹳需要觅食地水质清澈、食物丰富,调查显示其分布范围已从房山扩展到整个生态涵养区,数量也大大增加。北京水毛茛需生长于清澈、流动的水体中,调查发现在怀柔和密云均有分布,较原记录范围有所扩大。

  从陆生生物的情况来看,食肉动物是高级消费者,其种类和数量可以表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鸟类中的猛禽是顶级消费者,在全市16个区均有调查记录,哺乳动物中豹猫广泛分布于山区,黄鼬也经常出没于中心城区。

  近十年来,北京市在永定河流域开展了生态走廊建设、综合治理和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至2021年,在永定河流域调查记录到各类生物3600余种,其中记录鸟类200余种。调查记录到鱼类30余种,包括黑鳍鳈和宽鳍鱲等保护物种和指示物种。

  另外,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十三五”期间增加了18.6%,生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生物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栖息地。尤其是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实地记录到各类生物13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400余种,不仅包含大量乡土树种,还包括数量众多的野生地被植物;鸟类近百种,包括了红隼、雀鹰、普通鵟等猛禽;鱼类20余种,包括了黑鳍鳈、宽鳍鱲等清洁水体指示物种。

  (北京晚报记者 骆倩雯)

编辑:赵春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