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小康生活的底色
来源:北京日报  |  2021-08-30 08:58:01

擦亮小康生活的底色

  北京CBD区域首个“城市森林”公园位于CBD西南区,原本是第一机床厂旧址,如今变作镶嵌在商务楼宇中的生态乐园,给白领、居民提供休闲场所。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5月份20微克/立方米,6月份18微克/立方米,7月份16微克/立方米。今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一次次给人以惊喜,PM2.5浓度屡创历史最优,蓝天数量越来越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小康生活的路上,北京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小康生活的亮丽底色。

  一微克一微克把PM2.5压下来

  绿茵场一般的施工工地见过吗?走进西城区百万庄北里居民住房改善A地块项目,现场一片“绿油油”,一块巨大的“零米天幕”就像给工地盖了一个绿盖子,周围一圈还挂着608个喷淋和喷雾头。即使进行土石方作业,天幕之上也看不见有尘土扬起。

  这是全市第一个“绿牌”工地。特别不一样的是,这个工地内外都很干净,土方施工的扬尘被天幕阻挡,难以飘到工地外,工地的道路也不会受到土方施工扬尘的影响,工人们不再灰头土脸。

  环保问题是各大工地面临的共同问题。该工地负责人介绍,A地块位于西城区,且紧邻居民区和地铁,施工空间局促,如何有效降尘又不影响施工,是管理人员碰到的最大难题。

  很快,难题破解了。2020年8月,该工地率先用上了一块“零米天幕”,“六针加密”的绿色防尘网直接安装在深基坑支护桩的冠梁上,不占用施工场地,与地面平齐,让土方施工扬尘不出地面,真正将施工扬尘控制在基坑范围内。

  “零米天幕”一展开,整个基坑瞬间被遮蔽了起来,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绿茵场。悬挂天幕的钢丝绳上还安装了喷雾、喷淋装置,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灵活控制开关。待土石方作业部分完成后,“零米天幕”还能拆卸下来供下一个工地循环使用,环保而高效。

  “以前都不敢想象,工地的扬尘管控已经细到了查工地的浮尘和浮土,就跟咱们家里打扫卫生一样。”西城区住建委施工办主任杨玉宏说。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说,2013年至2017年,北京市大气治理开始以PM2.5治理为核心,全市从“大干快上”的工程性减排入手,聚焦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产业、扬尘污染等重点领域。同时,加密监测网络,并着手在全市建设了1300多个小微站点,监测PM2.5等多种污染物。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58微克/立方米,完成国家“大气十条”任务。

  从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大气治理进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新阶段,工程减排转为工程、管理并重,特别是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微克一微克地往下抠PM2.5浓度。“一微克”行动的精细治理出现在各个可能出现污染的地方:东城区自制小型吸尘器进胡同清扫,还定期打扫屋顶的积尘;平谷区用上了无人机,监测裸地扬尘;大兴区打造了立体的扬尘监测网络……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7.5%,首次进入“30+”时代,持续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保持最优。同时,蓝天含金量也大幅提升,全市累计的优良天比例已经达到75.4%,重污染天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

  今年起,北京市大气治理再次迈入新阶段,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将继续深入开展“一微克”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获得感。

  多元增绿建设“千园之城”

  晚饭过后,家住朝阳建外的徐晴常去附近的小公园遛弯,在树林花草间,身心舒畅,暑热顿消。

  徐晴是“80后”,在她的童年时代,“逛公园”特指去北海、颐和园这些知名的传统公园,一年半载才能逛上一次,稀罕得很。“现在门口就是小公园,早起锻炼饭后遛弯方便多了。”

  徐晴的感受恰是京城绿色版图不断扩张的写照。市园林绿化局数据显示,全市大小公园总共有1090个,其中既有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大尺度公园,也包括“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和村头片林。

  大国首都,寸土寸金,造就“千园之城”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土地打哪儿来?是绿化建园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疏解腾退、拆违还绿、留白增绿。”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

  就拿东三环附近的北京商务中心区来说,短短三年间就开辟了7座公园。其中,CBD城市森林公园是在第一机床厂旧址上建成的,面积逾2公顷,形成环山抱谷的格局,日均迎来超千名游客。这片城市森林如同镶嵌在商务楼宇中的绿宝石,也是白领繁忙工作中的“诗和远方”。

  今年,通过建筑空间腾退和绿地整合,CBD地区又改造了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新增6000余平方米绿地和6处口袋公园,国际化商务区又添清丽。

  这个春天,环绕城区的102个一道绿隔公园开启了升级改造,通过功能提升和管理升级,发挥更大的生态和惠民功能。“回天”地区的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就是升级后的首个样板。

  沿园路而行,篮球场、网球场和五人制足球场分布在林间。利用地块高低不平、裸露沙地较多的自然条件,公园增加了沙滩排球、迷你沙滩,可供亲子游乐。公园负责人赵晓红介绍,在设计上突出了功能空间的丰富性,划分了运动健身、亲子娱乐、生态保育和森林阅读等多种功能区,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休闲需求,有效补充了“回天”超大型社区的基础设施缺口。

  城市是人类寄居之所,也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建园留荒野,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了绿化造园的新理念。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被称作城市副中心“有生命力的地标”,其中央位置留下了一片荒野,正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宝贵尝试。这里被称作“生态保育核”,建起围栏禁止游人靠近,栖居其中的野兔、刺猬、狍子等各种小动物,可尽情在野地里自由撒欢儿。

  如今,京城已成生态宜居的“千园之城”。位于五环、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带正紧锣密鼓建设,生态家底也将更厚实。

  让河道真正成为“幸福河湖”

  7月底,亮马河燕莎桥至朝阳公园段正式通航了。

  虽然航线只有1.8公里,但两岸风光独特,近可观亭台桥梁;夜间,河畔几十栋建筑用灯带装饰,岸边灯光和水中倒影互相映照。

  这几天,“轻舟夜赏亮马河”的独特风情,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市民王先生在亮马河畔住了20多年,通航后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夜游,“以前这儿就是个臭水沟,自从去年这里打造成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之后,简直太美了。”

  让亮马河大变样的,是朝阳区试点的“政企共建”新模式。在打造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之前,这里打破了水务部门、属地政府各管一摊的旧模式,通过“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让滨水公共空间与沿河社会单位高度融合,实现了“建筑—绿地—水”的无缝衔接,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就直线上升了。

  通航的不只亮马河,一个多月前,大运河北京段也实现了全线40公里旅游通航。市民在这里欣赏的景色就更多了,高楼林立的运河商务区、风格各异的跨河桥、朱红色的三重观景阁、大片的荷花美景、两座全新的船闸……如今的这段河道,已经成为了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

  从2013年起,本市先后实施多轮“三年污水治理行动计划”,再借助河长制,全市河湖治污工作收效显著。除了全线通航,北运河还在沿线两岸打造了绿色生态走廊,开展补种绿植花卉、栽种水生植物、增添运河文化元素、建设慢行道等服务配套设施,让市民有船乘、有景赏。

  北运河的巨大变化,榆林庄村的村民感受最深。“我们村是北运河北京段的一个堤内村庄,真正的亲水村庄,通航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榆林庄村的村支书郝洪恩说,村里正在兴建大运河文化展馆,开发村庄民俗和特色美食,借助北运河通航,全村村民即将进入“新赛道”,打造真正的“运河第一庄”。

  近年来,本市水务部门通过多措并举,一方面将污水处理率由2013年的84.6%提高到2020年的95%,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将高品质再生水引入河道,仅2020年一年,全市用于河湖补水的再生水总量就高达11.07亿立方米,真正让百姓身边的河道成了有清水荡漾的“幸福河湖”。(北京日报 记者 叶晓彦 骆倩雯 朱松梅)

编辑:赵春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