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恐龙”京城落户记

2019-11-21 09:31:32|来源:北京日报|编辑:李玥

“植物恐龙”京城落户记

“植物恐龙”京城落户记

胡先骕,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植物恐龙”京城落户记

胡先骕所做水杉歌

“植物恐龙”京城落户记

北京植物园的水杉亭“问杉”匾

  刘颖

  1992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南巡,参观深圳仙湖植物园时说:“有一种古代树种,叫水杉,现在全国都有了,有一棵很大的,在三峡附近。”如今,北京植物园是中国北方种植水杉最好的区域,秋日游览时,满目璀璨金黄。有“活化石”“植物恐龙”之称的水杉是如何落户北京植物园的呢?

  20世纪植物界最伟大的发现

  1943年,当时的农业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先生,去鄂西与湖北省政府接洽,商谈去神农架考察原始森林事宜。路过四川省万县(即今重庆所辖的万州)时,听说磨刀溪有三棵奇树,很感兴趣,特意转道磨刀溪村去察看。这是几棵落叶大乔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33米,只见树木古老沧桑、高大挺拔、龙骨虬枝、树型奇特,肃穆端庄又有古朴典雅之美,犹如一座宝塔惊艳而立。当时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树木,应该属于哪一科。只是了解到当地人将此树称为“水桫”,在树旁不远有小庙,横匾上写“水桫庙”三字可以印证。王战认为这种树像水松,但也可能是未被记载的新种,他并不能确定,于是采得了有叶有果的标本准备深入研究。

  1945年夏,王战将一份标本和两个球果委托重庆的中央大学森林学系技术员吴中伦,转给了原中央大学森林学系郑万钧教授,请他鉴定。郑万钧当即认为不是水松,而是新类群。

  郑万钧于1946年又派自己的学生薛纪如赴磨刀溪采集到了古树枝叶幼果标本,并撰写了“中国唯一的巨树”一文,刊登在1947年11月出版的16卷11期《科学世界》上。之后,郑万钧的另一位学生华敬灿采集到了少量的古树种。郑万钧通宵达旦地对采集到的标本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并查阅了很多书刊文献。经过研究分析,郑万钧认为它的枝叶外形虽像水松,但叶对生,球果鳞片盾形、对生,既不是水松,也不是北美红杉,在现存的杉松类中应该是一个新属。

  当时限于文献资料缺乏,还是难以对标本做出准确的鉴定。于是,郑万钧将这一新的裸子植物标本“两个花枝和一个叶枝”寄给了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教授,请他查阅文件,帮助鉴定。经胡先骕先生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此标本和日本学者三木茂1941年所发表的新属形态相同。由此初步确定,我国发现的这个新种应属于化石属的一种,是真正的“活化石”水杉。经二人反复研究,并与美国加州大学钱耐教授沟通后,证实了它就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

  1948年5月,胡先骕和郑万钧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上联合发表了《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一文,向世界宣告在一个叫磨刀溪的中国山村发现了野生水杉,明确了水杉在植物进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认定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树木学和古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胡先骕观察到水杉线形叶在枝上交叉对生,呈假二列状排列,纠正了以前误认为的水杉叶为对生、羽状排列的描述。这篇论文发表后震惊学界,并使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生存了数亿年的远古植物——水杉,引起了世界植物学界的关注。水杉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植物界最伟大的发现。

  之后不久,科学家在湖北利川小河境内又发现了大面积水杉群落,小河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水杉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也因此闻名世界。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曾如此刊载此事:“科学上的惊人发现——1亿年前称雄世界而后消失了2500万年的东方红杉,在中国内地一个偏僻的小村仍然活着!”新闻中所说的“东方红杉”便是指那些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的水杉树。

  当年9月,胡先骕在《纽约植物园期刊》上发表《“活化石”水杉是如何在中国发现的》(英文)。该文后来被世界上不同语种的刊物全文转载或翻译多次,更有数不清的部分转载和引证。活水杉的发现震惊世界,有报纸将其誉为“世界植物界的一‘棵’明星”,还有人将水杉比作植物界的“恐龙”。无论如何,中国的植物学家将这古老的孑遗树种挖掘出来,并赋予新生,使它重现天日被世人所认知,是现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盛事。水杉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植物学、古植物学、演化生物学、古气象学、古地理学和地质学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植物学界一件重大的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永载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将天然水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1973年,利川县人民政府在水杉原生古树分布较集中的小河村设立了利川县水杉母树管理站,专门从事境内五千余棵古水杉的保护研究工作。

  水杉进京路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原理事长、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首届委员、原北京植物园园长张佐双先生说:“水杉是植物界上个世纪40年代震惊世界的一个发现。胡先骕先生给哈佛大学的导师送标本,导师在地图上注视了几分钟说:‘如果看到活的水杉,就像看到活的恐龙一样。’植物园将珍稀濒危植物引种放在植物园引种的前列。植物保护一个是就地保护,一个是迁地保护,植物园的使命是要做好植物迁地保护,丰富植物种类。植物园完成了水杉种子到种子的引种驯化,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展示。”

  上世纪70年代,去各省收集植物标本需要向当地省林业厅换文。当时的北京市园林局给利川水杉母树管理站发了“北京市政府”(那时叫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公函,希望收集利川水杉种子。秋天的时候,利川水杉母树管理站寄来了种子。当时北京植物园苗圃负责人张济和骑自行车去园林局将种子取了回来,北京植物园和西南郊苗圃都分了些。张佐双先生回忆当年种植水杉的情形说,按照植物繁殖经验,先将种子冬天沙藏、春天播种。春天苗出来以后,怕芽被太阳“烧”了,要进行遮阴处理。给稻草帘上洒水,随时察看树苗长势情况。1973年播种,当年就长了一米多高。1974年春天,北植樱桃沟成为当时园里的引种驯化区。

  樱桃沟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小气候,风景优美、地理环境优越,曾被誉为北京公园的“掌上明珠”。这里有泉水,水量十分充沛,有利于水杉的栽植养护。水杉喜欢湿度大的土壤,也喜欢湿度大的空气环境,樱桃沟这样的环境下种植水杉相对容易成活。

  到了移植水杉的时候却犯了难——勘察樱桃沟现场后发现黄土下面是“白泥”,而“白泥”不利于植物生长。大家继续往下挖,将20到30公分厚的“白泥”穿过去,又见到黄土。1973年播种,1974年种到樱桃沟里一些,1975年又种了一部分,快栽到水塘边上了。水杉种上以后不用老浇水,因为樱桃沟生态环境好,水源充足,水杉长势很好。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园林学家、植物分类学家俞德浚先生,曾陪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主任到北植访问,他说:“北京植物园在引种驯化上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水杉。”

  俞德浚于1953年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北京植物园的建园工作,并被任命为北京植物园主任。回忆起老主任,张佐双动容地说:“俞德浚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系统唯一院士,胡先骕先生非常喜欢他,他曾经去云南采集了很多植物。后来,他受英国皇家植物园的资助,于1947年至1950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和邱园做研究员。他在蔷薇分类方面在英国很有名,世界植物园主席曾说‘俞德浚是世界知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植物科学事业。当年,英国政府设下了重重障碍阻挠他回国。因为在蔷薇科分类上,他是世界一流水平的。虽然当时他在英国拿很多英镑,中国的工作环境条件相对艰苦,收入也并不多,但他非常爱国,毅然回到了祖国。”

  在张佐双看来,水杉能够在北植成功引种驯化,最主要的是选择在樱桃沟进行栽植,土壤、空气湿度都具备水杉生存条件,符合生态优先的原则。他回忆说:“当时挖了五百多个坑,我自己就挖了十多个。挖了60到80公分,穿透了黏土层,确保根系能扎进去。我们注重改良土壤,为水杉的成活创造了良好条件。樱桃沟又有泉水,确保了引种驯化的成功。当时成活了五百余棵水杉,现在还有一百八十余棵,已实属不易。”

  后来樱桃沟的水量小了,水源不足是大家最担心的事情。为了确保水源充足,公园重新铺了管子,提交了“关于解决北京植物园缺水的问题”的相关材料,想打隧道引京密引水渠的水入北植,但没有实现。后来市发改委特批,准许公园打深井,终于解决了樱桃沟水量不足的问题。

  水杉属落叶大乔木,状如宝塔,蔚为壮观。如今北京植物园是中国北方种植水杉最好的区域,北植以水杉为核心区设置的全长约200米的人工造雾景观,既满足了水杉的生长需要,也为四周植被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游客夏日漫步栈道,可见树木葱郁、流水潺潺,山谷中雾气缭绕,宛若置身仙境。

  水杉亭与水杉歌

  北京植物园成功引种驯化水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2000年,北植着手樱桃沟的新景点兴建工作,水杉亭的修建建议提上议事日程。

  修建水杉亭主要是为了纪念“活化石”水杉这一上世纪植物界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以及那些在这一发现过程中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的人们,尤其是胡先骕先生。

  现任北京植物园总工郭翎女士说:“胡先骕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不仅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学家,而且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古体诗人和文学家。他的水杉一文发表14年后,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水杉歌》。他对这一呕心之作十分珍爱,曾多次书写赠给朋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其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堪称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读后颇为感慨,曾写有读后记: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立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

  嘉木惠草,历来是中国诗词吟咏的对象。《水杉歌》被誉为亘古未有的科学诗。序中说:“余自戊子与郑君万钧刊布水杉,迄今已十有三载,每欲形之咏歌,以牵涉科学范围颇广,惧敷陈事实,坠入理障,无以彰诗歌咏叹之美。新春多暇,试为长言,典实自琢,尚不刺目,或非人境庐掎摭名物之比耶。”

  诗的开篇,描写了亿万年前白垩纪地质年代的壮观景象,亦描述了水杉屹立其间的雄伟之姿,写出了“海风吹不断,江明照还空”的无我之境。后又描述了水杉的习性、地质变迁和它的发现与命名。《水杉歌》的描述,让读者感知到水杉的“死而复生”,绝非轻易获得,而是中国植物学家们刻苦钻研,皓首穷经,孜孜不倦探究的结果。水杉不仅承载着千万年来的历史,也承载着中国学者的执着追求。

  修建水杉亭的提议得到了市里的大力支持并得以圆满实现。如今,人们游览水杉亭,抬头可见其南北匾额上有欧阳中石所题“问杉”“知源”,在旁的石壁上镌刻着胡先骕先生所写的《水杉歌》。

  知道多一点

  水杉的全球之旅

  如今美丽的水杉树已成为世人耳熟能详的孑遗植物,它让人们感受到来自一亿年前远古时代的独特气息。

  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已出现水杉类植物,那时它分布在北极圈内。一亿至四千万年前地球气候较暖,水杉曾广布于北半球北部。后来由于全球变冷,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的活动,水杉树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水杉的生存范围逐渐缩小,最后仅生存于我国四川万县和湖北利川交界的磨刀溪一带。因为此地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连绵起伏的群山地貌为受古冰川袭击的生物提供了避难所,从而集中保存了古老、丰富、珍稀树种形成的稀有珍贵树种群落。

  由于水杉成功引种驯化,今日的水杉栽培范围已扩大至北起北京、辽宁南部,南及广东和广西、云贵高原,东临东海、黄海之滨,西至四川盆地的辽阔地区。    水杉还被当作“绿色外交与和平的使者”带到世界各国种植栽培。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水杉种子曾作为赠送友好国家的礼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也将水杉种子作为礼物送给他。尼克松还把他心爱的游艇命名为“水杉号”。同年,周总理赠送水杉种子给朝鲜金日成主席,以表达中朝人民的友谊。1978年,尼泊尔首相访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还把两株水杉苗送给尼泊尔皇家植物园,尼泊尔人民称其为“尼中友谊树”。

  如今,水杉已被引种至亚、非、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历经千万年之后,水杉以其古朴秀雅之姿,再次回到了它曾踏足的广袤大地,继续见证这个世界的风貌变迁,并开启新的使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