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大V手记: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向社区拓展

2018-11-24 20:17:1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石丽敏

澳大利亚大V手记: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向社区拓展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摄影 葛宁远)

  国际在线消息:11月16日,北京的天空十分晴朗。即使是在11月的寒风中,天安门广场仍聚满了游客和市民,等待着升旗仪式的开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的国旗护卫队走出天安门城楼时,人们立刻聚集到了升旗台周围。

  升旗仪式结束后,阳光渐渐照在了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建筑上。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带小孩的父母,有独自出行的游客,我甚至还看到了一队奥运会射击运动员。广场周围停靠的巴士上也挤满了游人,场面十分热闹。

澳大利亚大V手记: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向社区拓展

国家大剧院是一座巨大的蛋形建筑,有着银白色的玻璃外墙(摄影 杜甫温)

  吃完北京的传统早餐后,我来到了国家大剧院。这座巨大的蛋形建筑有着银白色的玻璃外墙,在设计上体现了强烈的未来感。在这座中国顶尖的表演艺术中心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芭蕾、传统与现代戏剧、音乐会等种类繁多的表演。

  国家大剧院每年会举行约900场演出。据我所知,大部分的演出票价并不昂贵,普通的家庭完全可以付得起。与我同行的丝路大V中,有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团长,我们一起在剧院中漫步,欣赏了管风琴表演,还在剧院的大堂里看到了乐团的公益演出。整个剧院的室内设计结合了传统风格与现代主义理念,十分精妙。

  国家大剧院举办了许多与社区互动的项目。乐团巡演、音乐培训、展览等从城市推广到乡村,甚至走向了世界。在我看来,这些项目体现了北京的文创产业在社区层面不断拓展,这也是北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发展计划。

澳大利亚大V手记: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向社区拓展

朝阳文化馆内的迷你剧场(摄影 杜甫温)

  我们接下来参观的朝阳文化馆更是凸显了“文化走进社区”这一主题。展馆中的剧院、工作室、电影院等都与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针对社区开办的合唱团、表演课,以及三四个供当地居民练习表演的迷你剧场。

澳大利亚大V手记: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向社区拓展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杜甫温在首都图书馆内欣赏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摄影 葛宁远)

  离开朝阳文化馆后,我们来到了首都图书馆。馆内的讲解员介绍,首都图书馆新馆于2001年开始启用。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大环境下,图书馆针对北京的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群体开展了各种项目。例如,图书馆设置了儿童专区,让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在这里,我看到一位孕妇正在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读故事,还有一位退休的中国社科院编辑在为少儿读物投稿。看来,首都博物馆不仅有着海量的藏书,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十分有经验,在读者登记、合同签约等业务方面,都进行了专业的调研。

澳大利亚大V手记: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向社区拓展

湖广会馆里的京剧表演(摄影 杜甫温)

  最后,我们来到了湖广会馆欣赏京剧。京剧采用了非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融合了歌唱、杂技、情节剧、滑稽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用蓝绿色、桃红色等颜色明亮的油彩画成脸谱,戴上镶满了珠宝的头饰,在台上演绎着动人的故事。无论是资深的戏剧迷还是普通的游客,看京剧都是来北京旅游必做的事情之一。湖广会馆历史悠久,整个会馆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坐在摆满了零食的桌边,欣赏一两个小时的表演,真的是非常棒的享受。(作者: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 杜甫温 翻译:葛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