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李晓华:保护绿色空间 建设生态城市

2018-04-13 17:54:06|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胜兰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李晓华:保护绿色空间 建设生态城市

2018MIECF“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关系”论坛环节现场。

  国际在线消息:4月12日—14日,“2018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2018MIECF)在澳门举办。在4月13日举办的2018MIECF“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关系”论坛环节中,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李晓华发表了题为 “保护绿色空间,建设生态城市”的报告。

  李晓华在论坛上介绍,北京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十余年来,生态环境评价等级保持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逐年增长。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支点”。北京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1个,占国土面积的8.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保护区12个,区级保护区7个,涵盖森林、湿地、地质遗迹三种类型。以森林类自然保护区为主,形成了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立了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使全市90%以上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北京于2017年9月发布实施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规划划定了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要求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到2020年,生态控制区约占市域面积的73%,集中建设区约占14%,限制建设区约占13%。到2050年,实现两线合一,生态控制区达到80%以上。

  在未来的发展中,北京市将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山区开展整体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平原地区重点提高绿地总量和质量,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步提升。将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绿道系统,水城共生的蓝网系统,多级通风的廊道系统。

  平原地区是生态空间优化的重点区域。北京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起,北京市政府规划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按照“重点突出、集中连片、成带连网”的原则,五年来,累计造林117万亩。建设规模、造林速度、质量水平、景观效果等方面均形成了北京植树造林新的历史佳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8%,净增13%。近期,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已经启动,计划再用五年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

  李晓华表示,北京市将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结构。其中“一屏”是指山区生态屏障,“三环”是指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五河”是指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九楔”是指向京津冀地区辐射的九条楔形绿色廊道。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4%,到2035年不低于45%。其中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到2035年达到33%。重点实施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在生态廊道和重要生态节点集中布局,让森林进入城市。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由67.2%提高到85%,2035年提高到95%,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