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大科学装置落户北京怀柔

2017-09-29 09:07:11|来源:北京日报|编辑:尹红燕

  9月28日上午,怀柔科学城首个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正式启动建设,这也是该科学城第一个开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拟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成国际上首个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极大提升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实力。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极端条件物性表征系统、高温高压大体积材料研究系统、极端条件量子态调控系统以及超快条件物质研究系统共四个实验系统,将在北京市怀柔区和吉林省长春市两地分头开工建设。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部分,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将重点支撑低温、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多种综合极端实验条件下的科研需求。四大实验系统中的高温高压大体积材料研究系统将落户吉林长春,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合成超硬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项目首席科学家吕力透露,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洲、日本等,都在极端条件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展开了激烈竞争,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都拥有先进的极端条件实验设施。“但都是单一的,像我们这种能将四种极端条件综合在一起的,在全世界来讲都是独一份。”吕力说,“此次建设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每一项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极低温比室温要低30万倍;强磁场比地球的磁场要强60万倍;超高压可以跟地心的压力相比;超快光场达到电子振动的时间单位……”

  “纵观近年来诺贝尔奖中的重大科学发展,多半都是依托于极端实验条件取得创新突破。极端条件拓展了科学研究的空间,就好比探矿寻宝,有了这个大科学装置,我们就能看得比别人远,挖得比别人更深,收获也比别人更多。”中科院物理所负责人方忠认为,极端条件实验手段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在若干核心领域的竞争力。

  该装置计划建设周期为5年,其中将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主体的建设和施工,然后进行科学仪器的进驻和调试。建成后,将向国内外用户全面开放,遵循“开放、共享、流动、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并通过设立流动岗位和开放基金、聘任兼职人员等开放管理模式,广泛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和杰出团队开展研究,最大限度发挥装置的技术条件优势,建设成为我国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落户怀柔科学城的第二个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也将在年内正式启动;明年11月,全球最亮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也将正式动工。与此同时,还将有一大批交叉研究平台在怀柔科学城启动建设。

  新闻背景  

  “大装置”引领“大科学”

  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其科学技术目标必须面向科学技术前沿,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贡献。

  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前沿的突破,都离不开大科学装置。世界各国以巨大的投入建立大科学装置,其推动力即在于此。

  作为承担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先后建设和运行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大科学装置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 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