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创客团队演示20条街巷胡同“变形记”

2017-09-12 09:54:25|来源:人民网|编辑:刘征宇

  北京西城:创客团队演示20条街巷胡同“变形记”

  9月10日下午,西城区街区、胡同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决赛在大栅栏劝业场举行。20组闯入决赛的设计团队轮番上台,解读演示自己的方案。人民网 鲍聪颖摄

  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鲍聪颖 刘辰)人们说没住过四合院的不算到过北京,不了解胡同历史的不算游过北京。胡同小巷要改成什么样才能在不影响古都风貌的前提下更加和谐宜居?9月10日下午,西城区街区、胡同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决赛在大栅栏劝业场举行。20组闯入决赛的设计团队轮番上台,草图、漫画、视频短片、VR等多媒体手段齐上阵进行演示,其中,加减成厨、门廊会客厅、“潮盒”胡同公共空间等诸多创意方案,让人眼前一亮。

  邀全国创意“达人”设计街巷胡同

  西长安街、金融街、牛街、广安门内、广安门外、椿树街、德胜街、天桥、月坛、展览路、白纸坊、大栅栏、什刹海、陶然亭、新街口......

  上面这一长串名声在外的街道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它们都是北京西城区的一部分。“西城区”这个位于北京核心的行政区域大概是一个设计方案征集所能想到的最复杂的基地——这里有共和国第一街:长安街;这里有保留着北京老城肌理的大栅栏,有银行和金融机构聚集的金融街;这里聚集着4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曾让老舍“看什刹海雨后的蜻蜓”“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里的也有着林海音笔下的小英子忘不掉的“虎坊桥”,那些魂牵梦绕的童年“城南旧事”……

  北京西城:创客团队演示20条街巷胡同“变形记”

  9月10日下午,西城区街区、胡同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决赛在大栅栏劝业场举行。图为作品展示区。人民网 鲍聪颖摄

  6月13日,“西城区街区、胡同公共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正式启动。西城区遴选了延寿街、羊肉胡同、西绒线胡同等各具特色的20条胡同作为设计对象,向全国征集胡同街巷改造金点子。活动发布后,共285个团队、共计543人报名参赛。

  北京西城:创客团队演示20条街巷胡同“变形记”

  “西城24小时城市观察计划”贡献了关于20个胡同街区的共计39份详尽观察报告,涉及街巷胡同的基础设施、交通、居民生活、产业业态等。

  近3个月的竞赛期间,选手们顶着烈日,走街串巷,深入到胡同社区内部,蹲守观察,跟基层街道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等,最终近300名选手,贡献了134份有效投稿作品。经过专家以及17万人的关注和投票,经过海选初评、网络投票、媒体推荐等环节,最终决出20个设计团队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现场进行点评的8位评委,有的是名城保护、北京民俗研究、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有的是企业和政府代表,还有西城区街巷长代表。

  新思路提供新便利 老胡同焕发新生机

  9月10日下午,在即将开放的前门大栅栏地区,焕发新生的老建筑——劝业场,迎来了一群才华横溢、对城市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主办方介绍,这次闯入20强的设计团队,全部是由年轻人组成,有的是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设计师团队,个个都是年轻创客。

  北京西城:创客团队演示20条街巷胡同“变形记”

  9月10日下午,西城区街区、胡同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决赛在大栅栏劝业场举行。20组闯入决赛的设计团队轮番上台,解读演示自己的方案。人民网 鲍聪颖摄

  比赛现场,有的选手聚焦在胡同里最令人关注的民生问题,用标准集约化的设计解决居民的厨房加建;用“胶囊化粪池”解决胡同居民如厕难的问题;有的选手聚焦在街道、胡同的公共空间,通过灵活可变的模块,梳理公共空间的行为秩序,提供精准服务的街道家具;有的选手聚焦于老城的新生活力,将文娱、健身等圈层化的社交活动以及新型互联网服务,与胡同空间肌理有机结合;有的选手聚焦在城市更新的公共决策机制,通过线上APP软件的设计、线下政府、产业、设计师与居民“协商共治”模式,让街巷胡同的改造成为“沟通式规划”…… 决赛大会上选手们表达的创想,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城市管理和治理的深层,探讨城市现实问题的未来可能性。

  最终,共有30位选手分别获得最具价值设计奖、最佳创意概念奖、最具潜力概念奖、最受欢迎建议奖,共25位选手获得大赛提名奖。“我的西城宜居创想——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公共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圆满落下帷幕,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竞赛成果将会在北京土木建筑协会年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片区的活动中继续展示和分享。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竞赛,不仅是一次公共空间创想的征集,还是一次将目光凝聚在复杂历史城区的再观察、再思考,一次全新的设计思维方式的重塑。

  “我们对于城市的认知,正伴随着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发生着演化。今天的北京,在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所导引的大方向下,又将展开一轮新的探索新的实践。城市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也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各方的参与,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该负责人表示。

  现场:创客团队演示街巷胡同“变形记”

  “打造‘潮盒’空间,留住北京的胡同味儿。”北京林业大学景观学院设计团队第一个上场,演示PPT的大标题紧紧抓住了评委们的视线。什么是“潮盒”?其中一名设计师解释,就是从社区收集废旧木材和纸,压制、切割成标准尺寸,组装成不同大小的盒子,分配到社区。居民自己动手,像组装家具一样,把盒子组合成自己想要的胡同设施,例如花池、棋牌桌、凉亭、共享单车站、儿童游乐场等等。

  记者了解到参赛的大部分团队都没有在胡同里生活的经验,在拿出设计方案之前,个个都进行了数月的走访调研。2号参赛团队“伸缩式厨房”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大栅栏数百位住户的调研中琢磨出来的。

  北京西城:创客团队演示20条街巷胡同“变形记”

  9月10日下午,西城区街区、胡同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决赛在大栅栏劝业场举行。图为作品展示区。人民网 鲍聪颖摄

  “我们这个项目叫‘加减成厨’,主要解决的是住户厨房占据院落空间的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徐晓萌介绍,他们为期3个月的实地调研、测绘发现,大栅栏70%的住户加建房屋,被用作厨房的功能。但实际使用时间,仅占一天的八分之一。这些厨房让原本就不宽敞的大杂院,显得更加逼仄。

  “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弹性、可伸缩的厨房装置。用的时候拉出来,不用的时候将厨房收起,把原本占据的部分空间归还给院落,进行其他的一些活动。”徐晓萌身后的PPT演示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她所说的可伸缩式厨房装置,其实就是把人在厨房里操作的空间折叠起来。利用可伸缩装置,厨房在做饭时拉出来,宽度可达1.2米,不用时再推回去,宽度变为0.6米。

  徐晓萌和同伴郑远伟设计中的可伸缩式厨房,外立面上还可以种植花草、攀援植物,给院子里增加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