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

2017-06-15 09:18:50|来源:新华社|编辑:李胜兰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题: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

        新华社记者李斌、孔祥鑫

        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近日研究讨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指出,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

        这份引领北京未来15年发展的“总规”中,提及多年的“旧城”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老城”。

        从“旧”到“老”,一字之变,意味着什么?有关“老城”的话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引起广泛关注。

        从“旧”到“老”:“是对城市历史积淀的尊重”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一座保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然而毋庸讳言,数十年来,北京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一些古建筑被拆、胡同消失,古城风貌受到威胁和破坏。

        以往一说“旧城”,就想起大规模“旧城改造”。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赵秀池表示,几十年的“旧城改造”虽然救急救危,但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如影随形。

        13年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进一步扩大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

        “多点一城、老城重组”“推进实施老城重组”“推进老城区平房院落修缮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推动老城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从两年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到2016年相继公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老城”理念,逐渐进入中央和首都决策者的视野。

        今年5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明确“老城”提法。

        “从字面上讲,‘老’比‘旧’更有历史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字代表的是认识程度的提高。说‘老城’,是对城市历史积淀的尊重,是一种价值的认可和体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

        “老城肩负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用“老城”替代“旧城”,反映了首都在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上的转变。

        从理念到行动:“让历史、文化进入百姓生活”

        老城重组,不是回到过去。

        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曾多次呼吁:“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

        大栅栏地区保留了上百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近来,胡同深处出现了一处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微公园——由一处菜市场改建的百花园。

        “这处百花园和周边的平房民居融为一体,遛弯儿的居民像逛自家后花园一样自在舒坦。”不再为“管了好、好了乱、乱了再管”所困惑的大栅栏城管执法队队长王利峰说。

        留白建绿、拆违还绿,充分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结合……如今,北京西城区已在繁华街巷里建起了15个鲜花似锦、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微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过去平房区没有公园,现在需要提供城市公共空间,让能绿的地方绿起来,让历史、文化进入百姓生活。”北京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说。

        进入2017年以来,伴随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开展、治违力度空前加大。

        “大规模治违和背街小巷整治,也是为了恢复北京老城风貌,促进老城功能和环境提升。”赵秀池认为。

        从“老城重组”到“一体两翼”:北京将“既古老又年轻”

        纵览全球,老城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道世界性难题。

        “北京也是历史悠久的首都城市,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和改造好旧城区,巴黎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经过大量比较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典型首都城市治理研究”课题组建议,北京加大对旧城改造和保护的补贴,为历史街区提供“保护网”,同时建设几个规模较大、功能全面的新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注重精细化管理。

        “北京推动‘老城重组’的战略意义,还在于与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共同形成‘一体两翼’的首都空间战略布局,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连玉明说,“老城更加注重城市功能优化与空间重构。”

        专家提醒,老城重组过程中,更要注意传统格局的维护、传统风貌的修复、传统文化的复兴。

        从地处东城的安乐禅林、江西丰城会馆等11处文物,到地处西城的浏阳会馆、沈家本故居等15项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2017年北京东城区、西城区都制定了文物腾退的“小目标”,老城内一张张文化名片有望被“擦亮”。

        “推动老城重组的初衷,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连玉明建议,优化调整东、西城行政区划,推动东、西城内部功能重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风貌整体保护。

        他说,作为首都承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核心区域,老城应强化区域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成为落实“四个中心”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随着首都卫星城功能完善,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北京老城的保护与发展将获得更大空间,迎来更佳机遇。”展望未来,赵秀池信心满满,“未来的北京将既古老又年轻,既保留了千年历史古韵,又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市政设施,既宜居又宜业。”